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吉安全面实施赣江禁捕退捕共绘生态新画卷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近年来,吉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策应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五河”干流禁捕退捕的决策部署,把赣江吉安段水域全线列入禁捕退捕范围,做到水面禁得住、渔民退得出、禁捕管得好,禁出河清水碧新生态,退出鱼跃人欢新天地。
推而有力挺膺在前
吉安赣江段264公里,占赣江全线的三分之一,建档退捕渔船数和建档退捕渔民数占全流域30%以上。吉安把赣江禁捕退捕工作摆在“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高度,吹响新号角,打好攻坚战。
吉安市委、市政府将禁捕与退捕同部署、同安排,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要求对标对表,严抓落实,创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业农村、公安、人社、市监、交通、水利等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禁捕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出台禁捕退捕方案,形成上下联动的市、县、乡三级禁捕退捕组织体系,做到思想站位高、工作措施实、执法管理严、破题方法活,推动11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
退而有方人民至上
吉安坚持人民至上,按“三步走”推动禁捕退捕工作落实落地:第一步,做好宣传引导,摸底核查,建立“一户一档”退捕渔民档案;第二步,回收渔船网具,核实发放补偿资金,签订退捕协议,收回、注销捕捞证;第三步,发布禁捕通告,实行全面禁捕,并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行为。
吉安对捕捞渔民进行科学分类、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按照“三榜三公示、逐级确认”程序,建立“一户一档”退捕渔民档案,确保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在退捕渔民安置转产和民生保障上,通过发展产业帮扶一批、务工就业转移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公益岗位消化一批、兜底保障安置一批“五个一批”做法,让退捕渔民退得放心、退得安心。通过精准建档立卡,全市确定退捕渔民749户、1439人,1024户渔民已签订退捕协议,回收注销捕捞许可证737本,回收退捕渔民渔船1547艘,网具12万余公斤。泰和县退捕渔民动情地说:“政府很关心我们退捕渔民上岸后的生活和就业,现在我能住上新房子,感觉很踏实、很安心。”
禁而有效吉安力量
今年1月1日起,赣江干流吉安段水域实行常年禁捕,这标志着吉安全面禁捕正式启动。吉安因地制宜,创新路径,在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井冈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先行禁捕的基础上,推动全市禁捕退捕,全链条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
健全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体系,彰显依法禁捕的威慑力。强化禁捕交界县域合作,签订共管协议,实行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制度,完善高空监控、无人机等信息化装备,实现“水陆空”全方位监管,依法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亮剑”“夜鹰”行动,摧毁非法捕捞网络,斩断“捕运销”地下产业链,形成“不敢捕”高压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4020人次,收缴各类禁用渔具网具2588副,办理渔政案件249起。同时,全市各地持续发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科学增殖放流各类鱼苗2377万余尾,让一江赣水生生不息。
潮起岸阔,水激鱼跃。吉安把禁捕退捕作为守护一江赣水的重要举措,探索生态捕捞机制,建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守青山绿水之魂,护生态和谐之美,共绘一幅人、鱼、水共生共荣的和美画卷。
原文链接:http://nync.jiangxi.gov.cn/art/2024/6/7/art_27777_49065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